
一彪轻骑出商海 犹见业界黑马来
波阳县莲湖乡是全国第一大淡水湖——鄱阳湖中的一个岛乡。这里历史悠久,民风纯朴,湖泊众多,莲藕茂盛。每年入夏,这里到处莲花盛开,白色的、粉红色的……,一支支如同娉婷袅娜、年方二八的少女。
10年前,朱元平告别了这美丽的家园,把不惑之年后的人生与福建省晋江市粘贴在了一起。此后朱元平专心致志打造着他的酒店,把个原本陌生的行业做得风生水起,饮誉四方。而他自已也如同一名将军,肩扛着几颗耀眼的将星:福建省江西商会副会长,泉州市江西商会常务副会长,佶龙酒店连锁机构董事长,堡钻精品酒店董事长……。
在东南沿海酒店行业的激烈竟争中,朱元平的商务连锁酒店从个体来看虽说规模不是顶级的,却恰似一彪轻骑在一匹黑马的率领下,气势如虹地扑面而来。
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
1963年、朱元平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莲湖乡朱家村。这一年国家刚刚渡过“三年经济困难”时期,加之父母生育了七个儿女,朱元平的家庭生活十分贫困。
常言道: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朱元平自小就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。在学校他学习刻苦认真,回到家后他总是帮着父母干这干那。初中毕业那年,以他拨尖的学习成绩,原本大有希望考上中专学校,一举改变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命运。不料想考试当中,朱元平鼻孔出血,血液染红了试卷和桌面,致使他不得不中途退出考场。

自此,朱元平再也没能回到学校,没能继续坐在他心爱的课桌上听老师讲课。
1979年初中毕业不久,朱元平父亲帮他找了份工作,——请了个裁缝带他当学徒。
在朱元平心目中,做裁缝是女人干的活计。而当时在农村,男人做裁缝确也没多少人瞧得起。父亲说,学好了这门手艺,以后也可以有口好饭吃。
为了给家里减轻一些负担,朱元平自知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。从此朱元平踩起了独轮机器,学起了最不情愿学的手艺——裁缝。
生来性格倔犟的朱元平,自小就有“选择了开始,就要把事情做好”的信念,这信念始终扎根在他的心中,抑或说早已渗入了他血管里奔流的血液。这其中不难让人可以透视到朱元平未来能够成功的“秘笈”之一。
传统的拜师学艺是个非常辛苦而漫长的经历和过程。老实厚道、勤奋刻苦的朱元平每个早晨天刚麻麻亮时就为师傳挑满一缸水,然后扛着收拾好的机器和工具,领先去上户。平常偶然不用上户时朱元平也想不到歇下来,得帮着师傳干农活或做家务。
由于当学徒的辛苦劳累,加之异常寂寞难当,不少年轻人为此半途而废。而朱元平却扎扎实实地扛下来了,依凭他“要么就不做,要做就做好”的拗劲,两年后他学得了一手过硬的“裁缝”手艺。这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后的第一份职业,以及拜师学艺的整个过程,为他日后事业上的成功奠下了一个基础。
好手艺引来八方客 涉商海成功奠基业
朱元平当初倾心尽力学手艺,仅是顺应父亲的安排,这其中根本没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。但他与生倶来的性格却驱使他能够把该学的学好学精,把该做的做到最好。
朱元平出道之前几经求师学艺,经过几位师傳的悉心栽培和自已的勤学苦练,几年后他的手艺已是“炉火纯青”。无论什么款式的衣服,中式也好西式也罢,都做得无不让人称道,深受当地群众欢迎。此时的朱元平在全县缝纫界已颇俱盛名,远近前来请他裁剪制作衣服的人络绎不绝。

朱元平把他并不热爱,当初甚至有些歧视的裁缝事业做了起来,而且做得很好,为此他赚得了第一桶金。
1986年初,朱元平还清了结婚时欠下的债务之后,还剩有600元存款。在当时、仅这笔存款,还能让他算得上是个富人。
这年夏天,朱元平怀揣着这600块钱,与一位在乡供销社做采购员的朋友去了一趟浙江嘉兴。面对城市的花花世界,第一次出远门、见世面的朱元平沒有留连忘返。在嘉兴逛了一圈之后,朱元平自感寻到了商机。他把剩余的钱买进了一批布料,回家加工成衣后再销售。这第一次多少带些偶然性质的“买卖”,让朱元平赚了1800元,不仅如此、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更大的赚钱欲望。
从此、朱元平一发不可收拾。他不断地从浙江购进布匹,加工成衣服后再销售。这样一来,朱元平从中获得了好几倍的利润。从1986年至2003年,朱元平与妻子夫唱妇随,先是家庭作坊式加工生产,随后生意日渐红火,发展成进材料、加工、销售为一体的小型服装厂。生意鼎盛时期,朱元平雇请了30多名工人。
时间一晃20年,期间朱元平辛勤劳动,奋力打拼,积累了经验也积累了丰盈的财富。他成为当时莲湖乡名闻遐迩的富人。
再创业商海闯新路 谋发展重现新格局
成功的企业家永远不会把眼光只放在自已的脚下。富欲起来的朱元平在事业日益做大的同时,也在日夜思考着一个问题,即如何再次发展壮大自已的事业。
2003年,朱元平的服装厂因市场等多种因素,显露出走下坡路的端倪,如何冲出瓶颈再创事业辉煌,这一命题已是迫在眉睫、亟需解决的问题。
朱元平此时萌发了做窗帘和去沿海城市开办服装厂的念头,他约了几位要好的朋友先是下广州考察布料市场,顺便寻找商机、了解房租价格。在广州、那天晚上他和好友入住了一位原先做布料生意的朋友开的一家旅馆。

躺在床上他想,这开旅馆的钱真是好赚啊,原先这老板朋友做布料生意再好、而且累死了也没这么“火”过。
朱元平虽羨慕人家“轻松自在”赚大钱,但要让他立马从服装行业改行是不现实的,更何况老家有句俗语说:“改行三年穷”。改行等于从头做起,累死累活的从各环节重新打理不说,改行了能否成功还远是个未知数。
在广东朱元平和他的伙伴一呆就是20天,为了不放走任何有可能“碰见”的商机,他们硬是靠双脚走遍了广州、深圳、东山、东莞。此次出来考察,前后历时50多天后、当初规划的考察目的地已经走完了,而他们想得到的“商机”,在每个人心里却仍然象是浮现在天边的一朵白云。
此时朱元平想起了在石狮当兵的一位同学,他向同伴们提议去石狮看看。
在石狮,具有商业头脑的朱元平再次领悟到开旅馆“钱好赚”,而且当时的石狮、晋江一带人流量日益增多,旅馆却偏少,房价也比广州更高。据此朱元平与其中俩个同伴商量开家旅馆,他们也认同这是一个好商机、好项目,他们一拍即合。
经过对市场的充分调査与分析,他们决定把第一家旅馆开在晋江市陈埭镇和青阳镇的交汇处。这里左可以承揽陈埭鞋都鞋材市场的外来客,右可以为青阳鞋服市场中前来“打货”或旅游的客人提供个便捷住宿。
2004年7月1日,朱元平等3人合作的旅馆正式开张营业了。可沒过多久,其中一个股东因为资金问题退出了合作,紧接着他们重新接纳了一名新股东。在常人眼里,“合”字是个不易写好的字,合作者不但要“合心、合徳”,而且要“合性格”。起初三个合伙人既是老板,又需要扮演办事员、甚至于保安等等不同的角色。万事开头难、开头事更繁,几个月下来,三个老板再次产生分歧。朱元平思忖良久,干脆放弃了这家已经开始盈利的旅馆,自谋发展了。
2005年元月,一家由朱元平独资的旅馆在晋江市区开业。
此时的朱元平更是卧薪尝胆,悉心经营。旅馆开张后的头一年,他就猛净赚了10多万元钱。同年7月,朱元平乘势又开了3家旅馆。而每开一家,其资本都是前面几家旅馆赚下的。
那一年朱元平一口气先后开了四家旅馆,而且在往年没有丝毫行业经验积累的他,把旅馆业做得生意火爆,风生水起。

兴大业前程似锦绣 争市场业界如黑马
把旅馆业做得相当成功的朱元平,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,更不会据此固步自封。红红火火的事业当中,他的心里却时刻潜伏着一种危机意识。他淸醒地认识到当今的市场之于企业家,恰似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而现实中随着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,不少旅客已不再满足于入住低档次的旅馆。于是朱元平逐步让自已的旅馆向中、高档酒店发展。
2008年,朱元平首家星级商务酒店隆重开业。2011年,他的第三家佶龙商务酒店在晋江强势登陆。至此、朱元平已成为晋江乃至整个福建省酒店行业举足轻的人物。到目前为止,朱元平投入到酒店业的资金已达数千万元。
在酒店行业,朱元平恰似一匹黑马在商场中驰骋。
现如今朱元平的危机意识却又令他颇为寑食难安,他总是能在顺境和红火的经营中觉察到自已的不足,甚至是缺陷。他在着手实施酒店的深层改革计划,他要通过最短时间内的努力,把完全属于自已的酒店品牌打造成“希尔顿”那样走向世界。
在众人眼里,朱元平亲和谦恭,实在得近乎有点老实,根本没有丝毫象通常人理解商人那样的狡滑、唯利是图。这其实是他悟透人生,悟透商道真谛的写照。现实社会中,不少人常把诚信挂在嘴边,但一矣挨上了利害得失,“诚信”二字便成了一种装饰。朱元平不管是与家人之间、客人之间,还是与朋友或合作伙伴之间,都是礼让三分。吃亏是福,他不折不扣是个很有“福”气的人。
成功后的朱元平经常热情报答家乡,得知家乡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,他主动捐款5万元。近年来他为残疾人联合会先后捐款数万元,为了帮助弱势群体,他的酒店就业岗位还尽量向他们倾斜。
《崛起•新赣商》编委 吴书明撰稿
佶龙商务酒店
佶龙商务酒店凭借标准化、干净、温馨、舒适、贴心的酒店住宿产品,秉承让顾客“天天好心情”的愿景,以直销低价模式,快乐自主的服务理念,致力为会员提供干净、舒适、快乐的住宿环境和氛围,为海内外八方来客提供安心、便捷的旅行住宿服务,传递着“适度生活,自然自在”的简约生活理念。 成立至今,董事长朱元平更是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、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、深谙企业营运之道,凭借庞大的会员体系,通过科技和服务的持续创新,结合充满活力的主题房间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,把商务酒店做得风生水起、名闻遐迩......。
佶龙商务酒店 - (0595)36778777 罗山社店红绿灯
佶龙商务酒店 - (0595)36309888 青阳长兴路奇峰大厦